中元记忆

时间过得好快,转眼又到了一年一度中元祭祖日。这段时间,村里烟花鞭炮声此起彼伏,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硫磺的味道。关于中元节,网上更多的介绍都是“盂兰盆会”或“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”。而现如今的民间,更多的则是祭奠自己已故亲人。

中元节,俗称“七月半”。相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,故有七月半接祖、送祖习俗。送祖时,纸钱冥财烧得很多,以便“祖先享用”。同时,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,祭祀时焚烧,称“烧包”。年内过世者烧新包,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。在农村,无论贵贱,家家户户都会备下酒馔祭祖,以示对已故先人的怀念。中元节祭祖,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。迷信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,新亡人先回,老亡人后回。因此要分别祭奠。

我祖从外地迁居道林殷家冲(今靳水村英家冲组),后又复迁遐福塘(今河东新村下湖塘组),已历上百年光阴。每年中元,子孙后代都会摆下宴席,祭奠“五服六亲”中已故亲人。

小时候,最盼的节就是每年的春节、端午、中元、中秋节了,那时候并不知道每个节的含义,只知道有零食吃。每逢中元临近,叔、伯、侄之间都会商量好,确定好时间,哪家先接哪家后接,避免冲突。

以前七月半接客,基本都是前天晚上接,第二天供奉一天,晚上就送走了。现如今,有一部分人选择在晚上接,也有一部分人选择在早上接,晚上就送走了。如果选择在晚上接客,下午会提前打扫布置好堂屋,准备好祭祀品。等天一黑,全家人洗漱完毕后,拿着钱纸香烛出门,在自家前坪路口处点燃香烛(三根香、两根红烛)插地上,点燃手中的钱纸,走几步将钱纸放地上,再点燃手中的钱纸,再走几步……一直引到堂屋供桌前。此时,点燃供桌上的香烛,烧纸作揖,恭迎老祖宗用餐,随着鞭炮声响起,算是把祖宗老子接回来了。小时候,流传着一个说法:祖宗老子接回来后,头上罩口木瓜瓢,人躲在门后,从门缝隙里能看见接回来的祖宗老子。虽说有些夸张,但没试过,也不敢试。

老祖宗用餐过后,烧三皮①纸摺一下,撤走桌上碗筷,并摆上泡好的茶水和糕点,供老祖宗享用。每年七月半,我妈都会跪在祖宗老子面前执茶许愿,祈求祖宗老子保佑家里人无病无痛。等烧纸摺完后,撤走桌上茶水,让家里人喝下在祖宗老子面前许过愿的茶水,今晚算是告一段落了。

第二天早上,家里人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。煮了九碗面和碟子菜摆上供桌,点燃香烛,烧纸作揖,放鞭炮,恭迎老祖宗享用早餐。中餐和晚餐饭菜比较丰盛,有鱼有肉有鸡,也是家里人最忙碌的,所需材料都得提早准备好。每年家里七月半接客,除了自家人外,也会邀请一些亲朋好友前来吃新。

家里接客用的供桌,是以前那种传统的四方大桌(现在有用圆桌代替的),三条长板凳摆放于桌子左、右、上三方,下首不放凳。插香烛的器皿摆放于桌面下首,桌子下面放一个烧钱纸用的盆子。供桌上碗筷数量及摆放,遵循三九原则,即九个菜碗摆桌子中间,每排三个;九双筷子、九个饭碗、九个酒杯摆放于桌子三方,每方摆三个。饭后的茶杯摆放,也是三方各摆三个,中间放果盘。

每年中元接客,奶奶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刻。其他人像是敷衍了事,三作揖后就走开了,唯独奶奶在供桌前长跪不起,嘴里念叨着什么,像是在向老祖宗忏悔,像是在向老祖宗祷告,祈求老祖宗保佑儿孙没病没痛,平安幸福。现如今,奶奶永远离开了我们,供桌下也再无奶奶的身影。

每年中元节,除了准备丰盛的饭菜款待老祖宗外,还要包很多纸钱焚化给老祖宗在冥中享用。所以,写包、装包也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。写包,年年都是家里长辈照着手抄本写,包上写有收款祖宗的名讳及寄款人的名讳。将撕好的黄裱纸钱装入写好祖宗名讳的纸包里,再用饭粒或浆糊粘好封口。等晚餐供奉完毕后,用与接客相同的方式送老祖宗出门,在地坪路口空地插上点燃的香烛,将装满纸钱的纸包摆放在一起焚化,供老祖宗在冥中使用。为了防止老祖宗的钱被其它孤魂野鬼抢走,化包时,还会额外烧一些散钱给那些孤魂野鬼享用。随着鞭炮声响起,今年七月半接客任务算是功德圆满,到此结束了。

此处“皮”,为湘方言用词。皮,为当地祭祀用的纸钱量词,等同于普通话中的纸张量词“张”。